> 文章列表 > “静觉眼根无俗物”的出处是哪里

“静觉眼根无俗物”的出处是哪里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静觉眼根无俗物”这句话,它出自宋代文人王汝舟的《咏归堂隐鳞洞》。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王汝舟的文学才华,也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位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观。

问题1:“静觉眼根无俗物”是什么意思?

答案1: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内心宁静时,他的感官会变得敏锐,从而不受外界俗物的干扰。换句话说,只有内心清净,才能真正看清世界的本质。

问题2:王汝舟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2:王汝舟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一种清高自守、怀才不遇的情感。他以竹自喻,表明了自己坚守节操,希望能够得到君王的赏识。

问题3:如何理解王汝舟的“隐德家声”?

答案3:王汝舟提到的“隐德家声”,意味着他的家族有着良好的品德和声望,世代相传。这反映了他对自己的家族感到自豪,同时也表达了他希望自己的才华和品德能够得到认可和传承。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王汝舟的诗歌和他的人生哲学。他的诗句“静觉眼根无俗物”提醒我们,即使在喧嚣的世界中,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明,这样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

如果你也对文学和传统文化感兴趣,不妨多读读这样的诗词,它们不仅能丰富你的知识,还能给你带来心灵的宁静和启发。

“静觉眼根无俗物”的出处是哪里

“静觉眼根无俗物”出自宋代王汝舟的《咏归堂隐鳞洞》。

“静觉眼根无俗物”全诗

《咏归堂隐鳞洞》

宋代 王汝舟

先生名利比尘灰,绿竹青松手自栽。

拟把一竿盘石上,幅巾闲过峡山来。

清时通退一何忙,抚志山西汉仲长。

静觉眼根无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

隐德家声累世闻,考盘幽涧作闲人。

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

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

需贤侧席非无意,地远言轻岂易闻。

作者简介(王汝舟)

王汝舟(1034——1112),北宋文人,字公济,晚年号云溪翁,婺源武口(今江西婺源)人。皇祐五年进士。熙宁中,知舒城县。元祐间,知南剑州(《嘉靖延平府志》卷九)。历知建、虔二州。擢京东路转运判官,徙河东、河北、江西,后官终夔州路提点刑狱。致仕归,政和二年卒,年七十九。汝舟号循吏,所至皆有治绩,又喜读书,手校书万馀卷。著有《云溪文集》一百卷,今已佚(《弘治徽州府志》卷六)。《全宋诗》卷七四七录其诗八首。《全宋文》卷一八三○收其文三篇。事迹见《新安志》卷七、《宋史翼》卷二○。

咏归堂隐鳞洞注释

咏归堂:位于福建南平藏春峡。藏春峡是当时北宋南剑州文化发祥地、儒学活动中心之一。南剑州守地方官王潮、王汝舟等名人均在藏春峡读书论学,延平先生李侗有诗《藏春峡》:“咏归堂里静怡神,更步芳亭识趣新。爱竹心虚初长笋,观梅香散渐含仁。......”

隐鳞洞:当与咏归堂同在藏春峡内,其名当出于《曹植全集·矫志诗》“ 仁虎匿爪。神龙隐鳞。”

种竹淇园:正常语序应为“种淇园竹”,意思并非“种竹于淇园”。北宋诗人黄庭坚有诗“移竹淇园下,买花洛水阳。”淇园竹和洛阳牡丹当时就名满天下

远致君:在远处向国君致意。

生平句:像淇园之竹一样坚守节操,依仗辛勤。

需贤二句:君王旁侧需要贤才,本人也并非无意,但是地远言轻哪容易让君王了解到我的德才呢。

咏归堂隐鳞洞题解

该诗描写了作者在福建南平藏春峡读书论学时怀有的抱负,表现了其以竹自喻的清高雅致和怀才不遇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