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文字下乡论证逻辑
《再论文字下乡》的论证逻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时间阻隔 :作者首先区分了两种时间阻隔,即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
2. 记忆的作用 :接着,作者阐述了记忆在跨越时间阻隔中的重要性,指出记忆可以帮助人们在时间之间建立联系。
3. 文化与社会经验 :作者提到文化是依赖于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来维持社会共同经验的。
4. 乡土社会的特点 :文章分析了乡土社会的特点,指出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安定和历世不移的,因此乡下人需要记取的经验有限。
5. 交流方式 :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中,由于是熟人社会,人们之间可以通过语言、声音、气声甚至气味来交流,不必须依赖文字。
6. 文字的多余性 :文章进一步指出,在乡土社会中,文字不仅是多余的,甚至语言也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方式。
7. 文字与社会阶层 :作者提出,中国的文字产生于社会的上层,而乡土社会作为社会的基层,一直与文字保持着距离。
8. 结论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只有当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基层发生变化后,文字才有可能下乡。
这一论证展示了费孝通先生对于乡土社会与文字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
《再论文字下乡》中如何解释记忆的作用?
乡土社会如何依赖象征体系维持?
费孝通如何看待文字与社会阶层的关系?